其实不是传销讲师多厉害,也并不是人家有意欺骗我们,主要是这些突如其来的东西让我们毫无准备,不具备任何免疫力和自主判断的能力。当大家纷纷盲从之后,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创业过程在中国这个对于传销各方面条件都不的国家实践起来十分艰难。我们前面说了,由于传销理念一时半会无法符合中国市场,同时产品的超前也最大程度地限制了消费群体。说得简单点就是产品很难卖出去。可怕的是传销有着巨大的业绩压力,每个月都有业绩任务,只有不断完成任务才能晋升,只有不断晋升才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才可以真正的获取利润。从事直销的都是消费者,尽管直销的本质是以消费者消费越多就可以越优惠这种方式来鼓励消费者重复消费,同时让部分消费者带动更多的消费群。但是站在为了挣钱而专门从事者的立场上,所谓的优惠就是自己的利润,只有不断地晋升级别,优惠差价才会增大,自己的利润才会增多。所以从事直销的人必须不断晋升才有成功的可能。
传销在这方面最为明显,而且晋升是通过不断完成企业规定的业绩来实现的,那么难度就更大。传销还有业绩归零,如果某次业绩没有完成就必须回到原点,从零开始。而传销的业绩量是根据发达国家的销售难度规定的,中国本就缺乏起码的传销市场,试问如何在相同时间里完成在发达国家还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业绩任务?同时在直销发达的国家,从业者一般是在自身满足消费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而在中国,这纯粹是投资形式的。虽然也买了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需要的,或者说仅仅从消费这个角度看是没动机也没能力的。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在巨大业绩压力之下有着巨大差别的心态,如果本来就需要购买这些商品,如果消费的金额在自己的消费计划和能力之内,那么如果业绩压力太大,可以放弃,没有损失;相反如果消费的目的纯属投资,那么很多人是不会甘心轻易放弃的。就象打牌一样,如果目的是娱乐,而且有充分的经济实力参与这项娱乐,那么输一点钱也能接受,手气实在不好可以不玩了,一切都很坦然;相反如果目的是为了赢钱,而且经济实力又不允许输钱,那么可能不到输完很难自拔。再比如玩彩心态最重要,抱着娱乐消遣或者扶贫赈灾等心态,即使没中奖也开心;相反如果目的就是中大奖,那么再多的钱也不够玩,陷进去了自杀都有可能。在中国,从事传销的人几乎都是第二种情况。本来经济就不行买东西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这种心态完全违背了直销业的理念,走火入魔便在所难免。
大部分从事传销的中国人很难完成计划内的业绩,又不甘心业绩归零,一般的处理方式是自己把产品卖给自己,这就是传销业的循环投资。循环投资本是灵活的,在直销条件的国家是先进的,但是在中国危害绝对很大。如果条件,能力强的经销商可以通过循环投资多挣更多的钱,但是中国的条件恰好相反,循环投资并不是从业者为了挣更多的钱而主动进行的商业性投资,而是为了保住业绩而被迫进行的循环投资。循环投资可以勉强提高自己的级别,可是有用吗?直销是销售产品的同时建立销售团队通过几何倍增原理滚动式前进。级别高就意味着你的消费者多,消费者多就意味着你的业务员多、团队大,团队大就意味着你的销售能力强,那么相应的业绩任务就更大。但是一个自己买自己产品晋升上级别的人,他的团队有多大?还是自己而已。现实的能力和所在级别的业绩任务悬殊更大,因此从事下去的保障就是继续投资。所以做传销的人大都越陷越深,直到倾家荡产。
另一种对付业绩压力的方式就是骗自己的亲戚朋友买产品,当然理由除过说产品好之外还有可以赚钱。直销理念是分享,介绍一种产品或者挣钱机会给自己的亲戚朋友,本是好事。但是得有条件:1、亲戚朋友(一下称他们)具有该产品的消费需求,2、他们有经济能力购买这些商品,3,他们有能力把握这个挣钱机会并有获利的保障,4,实事求是。这已经是最起码的条件了,再来看看中国当时的传销,介绍亲戚朋友通过自己一次大量购买某个企业产品的人,谁会去考虑以上提出的这些起码的条件。都是在自己逼于无奈的情况之下,完全为了自己利益而去对别人实施的欺骗行为。被骗的人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以受害、垫背的角色出现在传销业里面的,因此他们依然难逃厄运。这就是传销在中国表现出来的另一个至今还令很多人心有余悸的重要现象——把直销的分享完全做成了亲戚朋友之间的相互欺骗。
4/10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