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下有些导购这样反应问题:宋老师,你讲的很好,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最实际的问题,可是在我们那个地方有些不太适应,尤其我们们个人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最好能有一套适合我们当地的导购技巧就好了!
这个问题非常好!它反映出导购人员更为具体而又急迫的实际需要。我的课程里有很多技巧和话术套路,但这些只是模版,给大家一套借鉴和参考,但它们绝对不能抹杀天南海北、千差万别的导购个性,而这个个性就需要导购回到终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导购“秘笈”。
这套“秘笈”又该如何铸造呢?
有一次在无锡讲课,互动的好时候我发现:某个店面的店长很优秀,而她的店员却很糟糕。这就反应出个人成长与团队成长的现实问题。这里笔者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成长感受和总结:一个人的成长可以概括为三部曲,首先是有没有去做,即执行力,它是人生成长的第一个层级,是基础层面 ,如果这个层面都没有实现,那将是一个平庸而又底层的人生;第二个层级是做过之后有没有进行及时的、阶段性的总结,是时刻检查并把握方向的层面,所以,总结让人智慧,让人进步;总结之后还不够,要进入第三个层级,即将给别人听,要传授,要与人分享, 在传授的过程当中,就是自我升华的过程;有人会担心一旦把自己的“秘笈”告知他人,可能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种威胁是不存在的,因为这种威胁其实是来自于你自己,而不是他人。原因有二:其一,当你讲给别人听的时候,你自己就已经超越自我,讲授的瞬间会让你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深刻与清晰,所以,你也得以升华;其二,据行为学研究表明,别人真正能够领悟到的能占你传授的30%就很不错了,因为她们需要吸收,需要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变形与遗漏的过程;再者,当别人学习并实践你的时候,你已经又走出几公里了。
那么,具体到终端导购又该如何实现成长的三部曲呢?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第一步,先把讲授给大家的技巧和话术套路固化下来,然后再结合当地的实际,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话术和技巧;
第二步,店面的每个导购都要做每日个人总结,好的技巧要和大家一起分享,遇到的问题大家要一起探讨,找出解决方案;然后一定要把这些好的总结写下来,时间一长就可以形成属于你的店面的导购秘笈;
第三步,特别强调的是,店里的导购要进行轮流周发言,把本周的总结讲解给大家,一定要注意形式的规范性,这样可以让发言人更加重视并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至于实际操作的技巧,最好通过演练的方式传授给大家,进而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进步
冷场”原因之三:不能有效引导体验,让顾客参与进来
有些学员这样反应:宋老师,我的说服能力太差了!我就问:那你是怎样做的呢?导购说了:不管我怎样说,顾客总是不相信,很少有回应的。我又问:你认为顾客到底是被谁说服的呢?很多导购的答案基本统一:当然是我们导购啦!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顾客根本不是被你们说服的,而是被他们自己说服的,导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并且你越是想说服顾客,你越是难以实现说服,因为当你越想说服对方的时候,你表达的就越多,你的意图就越加明显,而引来的就是顾客的抗拒与反弹,这就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一样,你越是用力,对方给你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大。
比如,要为顾客介绍一款地板,你在那里天花乱坠的发泄一番,可顾客却没有感觉,并且,你每介绍一个卖点,顾客就在心理反问一下自己:你说的是真的吗?那么,该怎样做才能让顾客自己说服自己呢?要让顾客参与进来,让顾客自己体验,让他自己找到感觉,要让他找到铺装地板之后带来的生活享受与使用安全,以及家的温馨感觉。也就是说,人们往往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敢轻信自己的耳朵,即“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最简单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赵本山要求范伟“跺跺脚”,“走两步”的深刻原因。
如何让顾客参与进来,并让顾客通过“眼见为实”找到感觉,进而说服自己呢?
首先要能够引导顾客参与体验
有效引导是体验的第一步,如果引导不当往往会招来顾客拒绝,接下来导购就会陷入被动局面,这个环节很重要,一定要顺利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