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窗帘正确的心态更为重要
作为创业专家,你的身份相对有些特别,既是资深的管理讲师,又有外企管理人员的工作经历,自己本身也创过业,根据你自己的经历,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士适合去创业或者是创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赵华:首先说明,我谈不上什么创业专家,我更愿意以一个曾经的创业者的身份与大家就这个话题做些交流。对于创业这个话题,我想说的是不存在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人不适合的问题,其实人人都可以创业。创业的形式有很多种,不能认为只有做企业开公司才是创业,摆摊租个柜台就不是创业。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是做创业教育的非营利组织,他们的校友里既有已经颇具规模的工厂的企业家,也有摆着小摊的创业者。抛开必需的可行性分析之外,创业也不完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机会总比实现机会的方法要多。创业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要努力去实现它。你做决定的时候也许就是最好的时机。可能是媒体传播的缘故,现在社会对创业的理解有些过于神圣。

对于创业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我觉得可能不能一概而论,每位创业者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各种各样性格的人都有创业成功的案例,当具体到个人时,可能因时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有所不同。例如让一位成功的创业者换个时空做同样的决策,结果很可能是失败。所以对于每一位创业者,具体的情况可能需要具体去分析。

不管什么样的创业者,都必须对创业具有激情,日常工作中我接触过许多创业者,发现他们无论动力的来源是什么,都表现出一种持续不断的激情。有激情不一定能创业成功,但没有激情肯定是不行的。

如果一定要界定某种类型的人的话,我想借用彼得?德鲁克大师的一句话:“企业家就是那些愿意过不舒服的日子,或者说不愿意过舒服日子的人。”和许多人想象的相反,创业并不是有趣的风光的事,而大多是艰苦的、枯燥的,甚至令人沮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个高远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即使一时创业成功,也会很快变成了“守业者”。

《新前程》:你刚才谈到了创业者需要注意的更多是观念上的转变,我们想知道,从你的视角,如何来看待创业行为?

赵华: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从不同层面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见解。有可能涉及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为客户创造价值,将问题视为机遇等等。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创业其实不是人生的目的,只是创业者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仔细去观察创业者,就会发现,很多人选择创业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改善物质生活。对很多人而言,创业与否也不存在好坏、利弊之分,它仅仅只是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中的一种类型,从生活角度而言,没有必要让创业行为成为一件多么特别的事情。

创业需要追求结果

《新前程》:在前文的点评中,我注意到你常常提到一个观点,创业者需要对自己的创业目的真真正正地去做到认真思考,难道创业者在创业前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吗?

赵华:认真思考的含义恰恰就在这里。有些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只是源自内心的某种冲动,技术人才创业,有可能创业动机就是为了摆脱原有的体制对自己在技术、兴趣上的束缚,而经理人创业者很可能出于摆脱听命于人的心态……对于创业的目的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创业应该是一个双赢的结果,通过创业成功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如果不去认真地思考创业的目的,并作为创业的指导原则,很可能即使获得了成功,却发现是以牺牲了个人的价值和理想为代价的。

《新前程》:作为教授创业课程的专业人士,你接触了大量的创业案例,认为如今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人们又有哪些误区?

赵华:创业一定要追求结果。在创业之前,创业者就应该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即使在过程中有所调整,也要不断地思索和寻求。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享受创业的过程,我是不太赞成的,这句话里面多少透着些无奈。任何时候,追求卓越都是追求卓越的结果而不是追求卓越的过程!关键是你如何定义这个结果。这个结果应该是多元的。在这里,结果导向不是一个负面词汇。比如你做一个采访,希望这份报道能够为你的读者带来价值,这就是你追求的结果。没有明确的结果,没有目标,就很难对创业过程做出评估。对于创业心态,也只有明确了结果,才能全身心地投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咨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