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艺术--补花工艺

补花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是京绣、挑补绣花的重要组成部分,渊源于唐代“堆绫”、“贴绢”。“堆绫”、“贴绢”是中国传统刺绣的变体绣,补花工艺是在此工艺基础上发展逐步形成的一种北京独有的民间工艺。   “堆绫”、“贴绢”有着悠久的历史,制品价格昂贵,“堆绫”“贴绢”主要用于历代宫廷贵族的服装装饰品,唐代佛教兴盛时期僧家用堆绫为佛堂装饰品。在敦煌莫高窟中曾发现一片在深蓝色绢上用黄色、绯色和白色绢剪成的八角形花缀饰的唐代绢幡,是早期的“贴绢”制品。宋以后“堆绫”、“贴绢”与刺绣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装饰手法。明、清两代在更为北京盛行,不仅是佛事用品,而且流传普及到日用品。

  1976年唐山大地震,妙应寺(白塔寺)白塔被震裂,修缮时发现文物,其中一件袈裟,纹饰就是用堆绫、贴绢工艺,图案为梅、兰、竹、菊、莲、桃等十二种花卉,为九宫格形式,此袈裟为清乾隆皇帝母亲率宫女亲自制作。清时造办处设绣作和染织局。堆绫工艺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民间使用各种色布堆花进行装饰,比较突出的是北京“百家索童衣”,形成北京独有的民间工艺。在民国以前补花技艺一直流传在社会的上流家庭,以家庭形式代代承传,制作补花制品是北京宫廷、贵族、官宦旗人家庭中妇女修身养性、寄托情感的一种女工形式,如同琴、棋、书、画。所以北京补花的流行区域在北京的北城,自西向东为海淀、成阜、蓝淀厂、西直门、北新桥、东直门、东坝河,从而区别于南城的特种工艺美术区。

 补花艺术是是传统民间工艺,抢救、保护补花,使补花技艺承传下去,其价值主要有三点:

   第一 历史价值:织绣工艺在历史上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补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在建国之初,对解放妇女,提高妇女地位起到了巨大作用。补花是见证北京解放,见证促进人民健康生活的“活化石”。

   第二 文化价值:传统补花图案取材广泛,体现了设计制作者祈福美好生活,对延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传统十分有宜。

   第三 经济价值:辛亥革命以后,逐渐形成商品生产,形成批量出口销往西方国家,补花工艺在建国之初、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换取大量创汇支持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就业机会。今后这些价值仍不可低估。
产品欣赏: view full artical view full artical view full artical view full artical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咨询
0